台灣車聯網產業協會
 
 
 
 
 
分類選單
TTIA10周年專刊電子書

活動廣告
電子報/友會
新訊公告
瀏覽人次統計
當日人次:4985
累計人次:47588228


公司名稱: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
Web:http://www.itri.org.tw/
產業別:[其他-財團法人]

工研院成立於1973年,當年是由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在接任經濟部長之初,曾應邀至韓國訪問。韓國科技研究所,高薪聘請了一批韓國留美學人,致力研發電子、化學、紡織等技術。孫運璿看在眼裡,因為他深知,台灣如果再不做,就來不及了,同時他也下定決心,台灣也要成立一所類似的研究院。當時,孫運璿將分散在各處的聯合工業研究所、聯合礦業研究所與金屬工業研究所,決定將三所的設備、土地、人才合併,成立台灣的「工業技術研究院」,重新賦予任務、目標,利用進步的工業技術推動台灣工業的發展,引導經濟起飛。工研院不但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,更是開創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鋒,1977年10月,工研院建立台灣第一座4吋晶圓的積體電路示範工廠,同年底成功試製CMOS IC並掌握了7μmCMOS製程技術,奠定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之基礎。1979年,工研院成功開發出第一顆商用IC晶片,自此,台灣開始一貫作業自立生產製造積體電路,為台灣半導體打下良好基礎。

 

    回顧三十餘年來工研院扮演的角色,從技術引進、人才培育、資訊提供、衍生公司、育成中心、技術服務與技術移轉等過程,對於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發展歷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尤其在人才培育上,有「台灣總經理製造機」封號的工研院,人才的擴散為其重大成就之一,因為由工研院轉進企業界的員工已逾一萬五千名之多,這些人多半身居要職,實際成為台灣經濟的掌舵者,包括張忠謀、胡定華、楊丁元、章青駒、蔡明介等引領風騷的人物,這些工研人在台灣科技產業中,如同織起一張綿密的網,讓台灣新興科技產業從無到有,屢創佳績。

 

   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,科技產業是二十一世紀強化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,更是驅動整體產業發展的原動力,更是產業永續發展之泉源。因此,在開創新興科技產業與協助既有產業技術升級,工研院將扮演台灣提昇國際競爭力之重要關鍵。

工研院是一個具有多重產業技術領域的應用研究機構,設立三十多年來,致力於研究發展、產業服務等工作,並配合政府推動產業科技政策,以培養我國產業科技實力促進產業發展。工研院自成立以來,即致力與產業息息相關的研發,為提昇國內之產業技術層次而努力。目前工研院研發領域規劃了資訊與通訊、電子與光電、先進製造與系統、材料化工與奈米、生技與醫藥、能源與環境等六大技術領域,設置各領域召集人及技術領域規劃委員會,結合院內外專家,規劃該領域之長期發展方向及策略,推動跨領域之技術整合與增強新技術方向之發掘,並透過此規劃機制形成大型整合計畫(如:奈米科技計畫)。
    
在產業服務方面:工研院致力於知識顧問服務、產業學習教育、技術應用服務、委託研究產品開發與製程改善、小型試量產、檢校量測服務、推動策略性服務業。

 

在衍生加值方面:工研院規劃了技術移轉與加值運用、新創事業、開放實驗室與創業育成中心。

工研院與全球重要機構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,在生技與醫藥領域合作的國際知名機構如美國SRI,在電子資訊與通訊光電領域合作的國際知名機構如MIT、HP、 TI、Sun Microsystems、Telcordia、Matsushita、Carnegie Mellon U.、Uc Berkeley及Stanford,在奈米與材料化工領域合作的國際知名機構則有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,在先進製造與系統領域合作則有Honeywell、Mitsubishi等。

工研院與全球重要機構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,在生技與醫藥領域合作的國際知名機構如美國SRI,在電子資訊與通訊光電領域合作的國際知名機構如MIT、HP、 TI、Sun Microsystems、Telcordia、Matsushita、Carnegie Mellon U.、Uc Berkeley及Stanford,在奈米與材料化工領域合作的國際知名機構則有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,在先進製造與系統領域合作則有Honeywell、Mitsubishi等。